新醫藥週刊

首頁藥新聞新醫藥週刊
在疫情三級警戒後,原有的運動休閒習慣突然中止,對於生理適應力比較差人造成影響,主要表現在腸胃機能上。
2021-08-15 563
衛生福利部與台北醫學大學攜手打造「2021中藥本草文化節」,自11/27起在迪化商圈熱鬧展開,全球因為新冠肺炎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中藥也成為抗疫的重要良方,故而選在藥材重要集散地迪化街,藉由藥香舒緩所有人的心靈。
最令新手媽媽煩惱的就是哺乳的問題,除了乳量無法跟上寶寶的速度外,乳房甚至出現硬塊,疼痛不已。
2021-12-15 562

50歲的王小姐,左側鼻孔的鼻水就像打開的水龍頭狂洩不止,原以為只是鼻子過敏,經過詳細檢查發現,滴滴答答流不停的不是鼻水,竟是腦脊髓液!
2021-11-01 710 •   
# 2718期  

生產除了意味著新生命的誕生,也讓產婦本身角色變得更多元,坐月子不但是身體的調養修復,也是對於多重角色的適應期。

中藥紅麴對於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升高的病患均有良好的效果。對比於西藥,紅麴具有幾乎零副作用,還有抗癌、降血壓等優勢。
2021-11-01 551 •   
# 2718期  

薄荷棒、薄荷鼻吸劑同時會對鼻黏膜產生刺激,導致鼻黏膜充血,進而降低鼻子呼吸的氣流量,長期使用可能使鼻塞問題更惡化。
2021-11-01 566 •   
# 2718期  

中醫應用在孕產婦由來已久,最常見的就是處理孕期初期的噁心反胃甚至嘔吐,選用紫蘇梗、薑半夏、陳皮、竹如等藥材。

癌症的年年攀升,以及治療的進步發達,已經使得癌症幾乎要成為一種慢性病。
2021-10-15 613 •   
# 2717期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設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包含藥品及醫療器材之不良反應的通報作業。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也適用於中藥。

過去幾個月COVID-19疫情蔓延,不少病人在接種前後接受中藥調理。
2021-10-15 469 •   
# 2717期  

中醫針對個人的症狀表現去分析歸類證型,進而量身訂做適合的處方,而中藥調理也會因應證型的改變,靈活做調整。
2021-10-15 625 •   
# 2717期  

中醫兒科記載小兒的生理特點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近來秋天的涼意相當有感,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多變讓有呼吸道疾病者的免疫力容易下降,特別是秋燥傷肺易乾咳,做好秋季養生,不易受病毒侵犯。
2021-10-01 498 •   
# 2716期  

肩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發炎、纖維化,造成肩關節疼痛及活動幅度受限,即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