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藥週刊

首頁藥新聞新醫藥週刊
在疫情三級警戒後,原有的運動休閒習慣突然中止,對於生理適應力比較差人造成影響,主要表現在腸胃機能上。
2021-08-15 563
衛生福利部與台北醫學大學攜手打造「2021中藥本草文化節」,自11/27起在迪化商圈熱鬧展開,全球因為新冠肺炎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中藥也成為抗疫的重要良方,故而選在藥材重要集散地迪化街,藉由藥香舒緩所有人的心靈。
最令新手媽媽煩惱的就是哺乳的問題,除了乳量無法跟上寶寶的速度外,乳房甚至出現硬塊,疼痛不已。
2021-12-15 561

施打疫苗常見副作用為接種部位疼痛、發燒怕冷、關節痠痛,但部分民眾會出現皮膚搔癢。
2021-12-01 638 •   
# 2720期  

冷氣團一波波襲台,多數人會進補禦寒,奇美醫院中醫師梁祐爾提醒,同一道藥膳,有些人吃後覺得滋補,但有些人可是會吃出毛病的!
2021-12-01 633 •   
# 2720期  

中醫看子宮內膜異位,視為一種「瘀證」,中醫可改善腹腔循環,調節免疫系統,防止經血逆流,降低發炎情形。

若白天上課工作時注意力不易集中,開會或開車時容易打嗑睡,甚至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都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
2021-12-01 608 •   
# 2720期  

中醫長照居家醫療收案條件,包含脊椎損傷、腦損傷等就醫不便的民眾、安寧治療或重大傷病患者,歡迎有需求的民眾透過電話聯繫各區醫師評估。
2021-11-15 573 •   
# 2719期  

轉骨成長把握好時機!氣候漸涼入秋,正適合用中醫藥膳幫助孩子生長發育。
2021-11-15 487 •   
# 2719期  

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由於免疫反應被激活,可能產生種種不適,常見副作用,如針扎處疼痛、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等。

甲狀腺功能低下婦女原本就因為排卵異常而不易受孕,在妊娠早期也容易出現自發性流產,所以穩定甲狀腺功能與自身免疫調節,中醫在這方面可以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2021-11-15 415 •   
# 2719期  

乾燥綜合症是複雜的自體免疫風濕疾病,好發族群為40至50歲女性,常見為口乾舌燥、口水減少、眼睛乾澀等。
2021-11-15 699 •   
# 2719期  

食藥署提醒,紅麴、銀杏葉等產品容易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若未經專業評估就食用,可能產生嚴重後果。

最新臨床研究顯示,清冠一號對於新冠變異株也有良好的療效。

花蓮慈濟醫院團隊以生物材料攜帶當歸西藥開發治療腦癌新藥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如今再開發奈米當歸西藥鼻噴劑,初步發現相對於口服可增加腦部十倍的量。
2021-11-01 553 •   
# 27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