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漢方方劑之選擇

1991-12-01 12

1991年12初版

序  許鴻源

現代醫學自一八五八年偉氏細胞病理學發表後有長足的進步,二十世紀前葉,人類致死疾病主要是傳染病,如天花、傷寒、赤痢、肺結核等,西洋醫學自發現種痘治天花,並研究發明疫苗、血清療法後,開始走上軌道。尤其在一九一〇年起以化學方法合成六O六(砒素製劑),開始進入使用抗生素的時代,對傳染病幾乎都可治癒。到目前尚有癌症、心臟病、腦血管障礙、肝炎、愛滋病以及老人疾患等有待醫界解決。

現在因醫藥進步人類壽命延長,已漸漸趨向老人較多的年代,而老人的疾患最麻煩的是通常都不只一種臟器發生問題,因此需各科專門醫師共同診治,如泌尿器患者須手術時,須同時請腎臟、肝臟、心臟、癌症、麻醉等各科專家會診,由此可見現代醫學愈來愈專門化。

漢方醫學之特色係把握了解身體總合病之關聯,再以其病症,採適合之方劑予以治療。

中醫治療著重主觀資料,以患者最痛苦處為主治療對象,可說是重視治療學。現代醫學則注重客觀資料來診斷,因此為重視診斷學。中醫治療的特點,不僅重視消除疾病的因素~邪氣(可能為濾過性病毒等),而且更重視人體的抗病能力~正氣(可能提高免疫力),根據邪正雙方盛衰情況作出相應的治療措施。

中醫在治療方法四診尚未客觀化、數量化,這是現代中醫界努力尋求之途徑,希望將來能有所進展。且中醫在治療上用藥類似方劑頗多,須能對證下藥,才能達到治療效果,有時並不容易,此想法在拙著《健康捷徑》中已提供少許資料,廣受歡迎,然尚感不足,鑑於此,在〈新醫藥週刊〉自一九八九年三月連載「實效漢方方劑選擇」,至今已七十四篇,為查閱上之方便,編輯成冊,希望本書出版,對方劑之選擇能有幫助,進而對實際治療有所貢獻,則為編者所樂聞。

本書引用松田邦夫先生、稻木一元先生著《為著臨床醫之漢方》之資料頗多,又本書之編輯,承蒙台灣必安研究所張憲昌博士、王士彥主任、吳宏道先生、陳憲宗先生、王秀姿小姐、史銀娣小姐之協助,及林隆達先生書面題字,在此一併致謝。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