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古知今,因時制宜 - 探究加味逍遙散以生薑入藥之現代含義
2025-07-14
937 >•
王坤謄


加味逍遙散出典於《證治準繩》,效能為疏肝解鬱、清熱涼血;適應症可用於肝鬱血虛發熱、月經不調、怔忡不寧。《莊子·逍遙遊》中清楚說明逍與遙二字對應此方劑之含意,“逍者,消也,如陽動冰消,雖耗不竭其本;遙者,搖也,如舟行水搖,雖動也不傷其內”,後世醫者說明其義“譬如為醫,消散其氣鬱,搖動其血鬱,皆無傷乎正氣也”[1]。上述皆能看出,加味逍遙散能在不影響身體正氣的前提下,針對氣鬱血鬱進行調節。依據臺灣中藥典第四版基準方中記載,加味逍遙散組成藥材為煨薑、當歸、白朮、白芍、柴胡、茯苓、牡丹皮、山梔子、炙甘草及薄荷,為逍遙散加上牡丹皮與山梔子兩味藥材而得,又名「丹梔逍遙散」。然而,臺灣中藥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僅有「生薑」與「乾薑」之藥材規範,並無敘明「煨薑」炮製方式與品質控管方式(表一),如何取得正確的煨薑藥材,迄今一直仍有很大的爭議。由於傳統煨薑炮製方法並不適合商業化和標準化生產,因此坊間常見以炮薑、乾生薑、薑炭等當作煨薑使用。又因現行藥典並未對煨薑制定炮製規範和品質標準,造成煨薑原料易出現品質參差不齊的情形。
一般而言,煨薑之炮製方法是生薑以棉紙包裹,於水中浸透,置於熱灰中煨至紙色焦黃,去紙而得,其性狀似生薑,內部為濕潤,表面呈棕黃色[2-3]。因此,煨薑性狀與生薑較相似,不須與乾薑或炮薑一樣,須以持續加熱或炒製方式進行炮製,藉由炮製降低揮發含量,並使生薑內薑醇(Gingerol)成分轉變薑酚(Shogaol)[4]。逍遙散出典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檢視原方,薑藥材於逍遙散是以「燒生薑」或「煨生薑」進行敘述(圖一)。
德國學者已於2020年發表科學研究論文,利用高解析度氣相質譜儀搭載氣相層析嗅覺儀(High-Resolution 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進行生薑(Raw ginger)與煨薑(Roasted ginger)中揮發油成分分析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生薑與煨薑中大多數芳香類化合物(Odorants)之組成皆相似[5]。
鑒古知今,比較生薑與煨薑於傳統臨床應用,如表二,生薑與煨薑皆屬溫性藥材,臨床應用與化學組成相似,加上煨薑皆可見到其「燒生薑」與「煨生薑」的描述[6-7],臺灣必安研究所所長莊武璋博士基於品質源於設計(Quality by design)的概念,遂於臺灣中藥典編輯會議中提案,建議加味逍遙散可以生薑入藥。經過數次藥典編輯會議討論後決議,臺灣中藥典第四版收載之加味逍遙散濃縮製劑處方個論,生薑與煨薑皆可使用。
目前加味逍遙散處方含有薑藥材的有效許可證共有87張,若以類別進行分類,以處方藥使用之藥製字號許可證有59張,以非處方藥(成藥)使用之成製字號有28張(圖二A);以薑藥材的種類進行分類,現今仍是以煨薑最多,有56張許可證,其次為生薑20張許可證、乾薑7張許可證及乾生薑4張許可證。由此統計數據可知,台灣目前大多數藥廠生產加味逍遙散仍使用「煨薑」入藥,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加總,僅有23% (20/87)的加味逍遙散許可證使用「生薑」(圖二B)。
孔子於《論語·鄉黨》內提及“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自古皆有使用薑為食材或藥材的經驗。隨著時代變遷,因時制宜,在不改變藥材屬性與效能的前提下,加味逍遙散選擇以「生薑」入藥,更能兼顧藥性與品質兩大議題,落實中藥現代化與科學化的目標。
圖一、逍遙散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原文說明
圖二、加味逍遙散含有薑藥材之中藥許可證彙整,(A)依據許可證類別(B)依據使用薑藥材之種類(統計至2025年6月30日)
表一、生薑、煨薑與乾薑於臺灣中藥典與中國藥典收載情形一覽表
表二、生薑與煨薑傳統臨床應用比較表
參考資料
[1]鄧中甲方劑學講稿,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中藥炮製學,張賢哲、蔡貴花,1984。
[3]原色常用中藥圖鑑,顏焜熒,1995。
[4]Kubra IR et al. An overview on inventions related to ginger processing and products for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applications. Recent Pat Food Nutr Agric. 2012, 4, 31-49.
[5]Tanja S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key aroma compounds in fresh, raw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from China and roasted ginger by application of aroma extract dilution analysis. J Agric Food Chem. 2020, 68, 15292-15300.
[6]中藥之炮炙,許鴻源,1980。
[7]常用漢方方劑圖解,許鴻源、許照信,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