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滲濕藥
2020-11-18
968
凡通利水道,滲利水濕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利水滲濕藥。頗類似利尿藥,但意義完全不同。
利水滲濕藥是以利尿除去濕與熱之藥物之意,漢方醫藥所謂濕有兩種意義如下:
體內所停留之水分與濕與熱結合引起之症狀。前者有水腫(浮腫)主要在腰部以下,尤其出現於下肢之裏證及痰飲,可用利水滲濕藥方來治療。痰飲之「痰」係指粘稠混濁之液體,「飲」係指透明稀薄之液體,因病,在氣道消化管及體腔內貯留體液(包括分泌物、滲出液等),例如氣管擴張症、或慢性支氣管炎等在氣道內有蓄存大量之痰,因胃炎、胃擴張等胃內所留存之水分或分泌物及體腔內所留存之異常之液體,如胸水、腹水均稱痰飲。
濕與熱結合引起之濕熱症,如淋濁(泌尿系統之感染症或結石)、濕溫(傷寒、日本腦炎)、黃疸、皮膚化膿症、濕疹等均屬之。
患者服用此類藥物能使小便暢利,尿量增多。此類藥物大都味淡氣平,性多寒涼,主歸腎、膀胱、小腸經,兼歸心、肺、肝、膽、脾經。功以滲利水濕為主,兼能清利濕熱,可收止瀉、通淋、消腫、退黃等功效。常用於水濕停蓄體內所產生的各種病症,如小便不利、關節疼痛、痰飲、水腫。部份此類藥物還兼有止潟作用。
利水滲濕之品,性主滲利,故易耗傷津液,對於陰虧津少及腎虛遺精遺尿患者,宜慎用或忌用。部份滑利之品,孕婦忌用。
利水滲濕藥分為
1. 利水消腫藥
藥物性甘平或微寒,淡能滲泄,偏於利水滲濕,服藥後能使小便通暢,尿量增多,故具有利尿消腫作用。用於水濕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以及泄瀉、痰飲等症。計有: 澤瀉、茯苓、薏苡仁、玉米鬚、冬瓜皮、豬苓、葫蘆、香加皮。
2. 利水通淋藥
藥物性多苦寒,或甘淡而寒性較著 。主入膀胱、腎經。苦能降泄,寒能清熱,走下焦,尤能清利下焦溼熱,長於利尿通淋,多用治小便短赤,熱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症。計有:車前子、滑石、通草、瞿麥、萹蓄、地膚子、海金沙、石韋、冬葵子、燈心草、萆薢。
3.利水退黃藥
藥物多苦寒,入脾胃肝膽經。苦泄寒清而利濕、利膽退黃,主要用於濕熱黃疸症。若熱盛火旺者,可配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藥;濕重者,可與燥濕或化濕藥同用。若陰黃寒濕偏重者,則需與溫裏藥同用。計有: 茵陳、金錢草、虎扙、地耳草、垂盆草。
衛生署公告可供食品使用原料的利水滲濕藥有: 茯苓、薏苡仁、玉米鬚、冬瓜皮、茵陳、金錢草、地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