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與熟地黃
2020-02-11
1347
《藥典》記載地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地黃的根莖,以河南懷慶產者最有名。秋季或初冬採挖,除去殘莖、鬚根及泥土,用文火烘乾或曬乾。
《日華子本草》云:「生者水浸驗,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名人黃,沉者名地黃,沉者力佳,半沉者次,浮者劣。」
地黃始載於《本經》,本品鮮用稱為「鮮地黃」;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乾,習稱「生地黃」。「熟地黃」為生地黃的炮製加工品。以上三者均能滋陰生津,治陰血津液虧虛諸証。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能。主治熱入營血,溫發毒斑,吐血衄血,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
「熟地黃」性微溫,味甘。歸肝、腎經。具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之功能。主治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眩暈,耳鳴,鬚髮早白。
地黃植物外觀 鮮地黃
生地黃外形多呈不規則類圓形厚片,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有光澤,具粘性,中間隱現菊花心紋理,周邊灰黑色或棕灰色。氣微,味微甜。
熟地黃表面烏黑發亮,質滋潤而柔軟,易黏連,味甜略具香氣。
成分
地黃含有梓醇、β-谷甾醇、甘露醇、地黃素、維生素A類物質、地黃苦甙等多種成分。《藥典》規定,生地黃以梓醇(Catalpol)為指標成分,而研究資料顯示,產自古懷慶府(今河南焦作一帶)地黃的梓醇含量高於其他地區所產的地黃,同時,道地藥材地黃中總還原糖、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高於其他非道地産地。
生地黃(飲片) 熟地黃(飲片)
炮製
地黃的炮製方法很多,其作用在於改變藥性,提高療效。蒸製成熟地黃後,藥性由寒轉溫,性味由苦轉甜,功能由清轉補。陳藏器《本草拾遺》云:「本草云乾地黃,《本經》不言生乾及蒸乾,今方家所用二物別,蒸乾即溫補,生乾則平宣,當依此用之」。說明唐以前的醫藥學家已經掌握了將生地蒸製為熟地黃的方法。
傳統「熟地黃」的加工是「九製(九蒸九曬)」、「酒製」或「久製」,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在道地藥材產區實地考察後,發現當地的傳統炮製其實涵蓋上述三種,而今大多簡化為「一製(一蒸一曬)」,或「三製(三蒸三曬)」。
現代研究顯示,地黃藥材在炮製前後,其成分會發生改變如表一,依此可作為炮製是否完全之科學指標。市售「熟地黃」有添加他物增其黑色或甜度,藉由化學指紋圖譜的分析可加以區辨。依據《中國藥典》進行炮製,取「生地黃」蒸至黑潤,取出,曬至約八成乾時,切厚片或塊,乾燥,即得。
表一 地黃炮製前後之成分變化
成分 |
生地黃 |
熟地黃 |
Stachyose (mg/g) |
210.52 |
7.35 |
5-HMF (mg/g) |
0.02 |
1.91 |
炮炙後指標A(Peak area) |
0.09 |
8.82 |
藥理作用
實驗證明,生地經長時間加熱蒸熟後,部分多糖和低聚糖可水解轉化爲單糖。單糖含量熟地比生地高2倍以上。炮製亦可使環烯醚萜甙類成分分解,且分解程度决定於甙中所含糖的數目,其結合的糖越多,分解速度越慢。三糖甙--地黃甙D(降血糖主要成分)幾乎不分解,雙糖甙--地黃甙A、地黃甙B較易分解,而單糖甙如梓醇、益母草甙、桃葉珊瑚甙最易分解。地黃炮製後,氨基酸的含量降低,微量元素和溶出率的變化不大。
地黃具有補血作用,生地黃主要靠刺激粒系造血祖細胞升高外周血白細胞數,而達到補血作用;熟地黃主要通過刺激紅造血幹細胞升高外周血紅細胞而達到補血作用。
生地黃還具有强心、利尿、降低血糖、抗氧化等作用。地黃的提取物能促進血液的凝固,地黃煎劑還有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减少,以及皮質激素樣免疫抑制作用.並有一定的抗輻射損傷作用,對多種真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
安全藥材特殊規格
摘自: 新醫藥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