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化學成分與藥理研究進展
2021-07-22
790
黃耆為豆科Leguminosae植物蒙古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P.K.Hsiao或膜莢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之乾燥根。黃耆性甘、味微溫,歸肺、脾經,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主治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等症。
現代研究發現黃耆含有黃酮類、皂苷類、多醣類、胺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和固醇類等多種成分。黃耆中所含黃酮主要包含刺毛蕊異黃酮苷(Calycosin-7-O-β-D-glucoside)、芒柄花素(Formononetin)、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和異鼠李素(Isorhamnetin)等,黃耆中皂苷類成分主要有黃耆皂苷(Astragaloside) I、II、III、IV、V、VI、VII,異黃耆皂苷(Isoastragaloside) I、II、III及大豆皂苷(Soyasaponin) I等40多種皂苷。另外,黃耆中所含多醣體成分則主要為葡聚糖和雜多糖。
藥理研究顯示黃耆有免疫調節、保護心血管、抗腫瘤、保護神經、保護肝臟、降血糖、延緩衰老、抗疲勞、抗炎、抗胃黏膜損傷、利尿和抗病毒等作用。臨床上,黃耆單用或與其他中藥配伍用於防治神經肌肉系統疾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多發性硬化、偏癱、截癱等)、黏膜下垂性疾病(胃黏膜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肝脾腫大、肝癌、胰癌腫、復發性口腔炎等)、呼吸系統疾病(肺性心臟病、肺結核、肺部感染、阻塞性肺病等)、各種疾病引起水腫(慢性腎炎、蛋白尿、肝硬變胸水、糖尿病腎病、老年夜尿頻多等),另用在治療免疫、代謝性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急性發作、乾燥綜合征及系統性紅斑狼瘡、貧血、白細胞減少症、糖尿病、低血糖、低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腦梗死、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律紊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下肢關節疼痛麻木、腳底開裂、糖尿病引起的下肢潰瘍或深部血栓等)、治療腫瘤化療、放療以及手術後各種不適症狀,還有過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慢性鼻炎、老人感冒、泌尿系感染、慢性蕁麻疹等病。
2019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人群普遍容易感染,而出現乾咳、乏力、腹瀉等症狀,中醫認為“肺脾虧虛”所引發症狀。為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含黃耆的多個藥方被使用在預防、治療及病後恢復期調理。
參考文獻:
- 姜輝、顧勝龍、張玉婷、凡暢,黃耆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905:93-96。
- 呂萍,中藥黃耆藥理作用及應用研究,中國衛生產業,2016,1334:193-195。
- 張守榮、孟作文,黃耆在臨床上的應用,北方藥學,2017,14(01):75。
- 王青、趙林華、邸莎,黃耆的臨床應用及其用量探究,吉林中醫藥,2018,38 (12):1450-1454。
- 金琪、郝曉鳳、謝立科、李曉宇、孫梅,黃耆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應用探討,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22(05):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