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啟後,六十傳續」 必安研究所將出版中醫藥科普系列叢書

2025-10-22 797

許鴻源博士生於1917年,1938年前往日本明治藥科大學求學,1943年進入東京帝大藥學系生藥學研究所就讀,畢業後留校繼續研究。二戰結束後返鄉回臺,與家人於1946年創設「順天堂藥廠」,初期生產銷售「順天散」、「燐可鎮」、「咳鎮」..等傳統中藥粉劑、西藥、及中西合劑。後於任公職兼教職期間繼續進修,1959年以「臺灣產松柏類及其近緣植物成分之研究」獲得京都大學藥學博士學位,為當時臺灣第一人。1991年在美國辭世。
 
日本漢方製藥企業於1950年代開始研發顆粒、膠囊等現代劑型,小太郎漢方製藥率先於1957年生產複方濃縮製劑。許博士在1962年參訪小太郎漢方製藥與長倉製藥,經由當時任職於長倉製藥的顏焜熒博士引介,親見工業化量產的標準化、科學化製程,及現代顆粒劑型在臨床服用的方便性,深感此「免煎易服」的產品特性為未來趨勢,並提出「中醫藥科學化」一語必須步入「科學方法」才能達成。順天堂藥廠於1963年即與日本長倉製藥建立技術合作,除應用於複方濃縮製劑生產外,還首開發中藥單方製劑,以滿足中醫師在臨床上辨證論治、隨證加減調劑的需求。傳統中醫藥累積先民智慧精華,依臨床治療目的發展出「湯、飲、丸、散」等製程搭配不同劑型,所謂「湯」者盪也,水煎湯藥能幫助人體快速吸收藥效,去大病用之;「飲」指隨時可以服用之水煎湯藥;「丸」者緩也,以藥材粉末製成水丸或蜜丸,不能速去病,舒緩而治之也;「散」者散也,混合藥材粉末,去急病用之。許博士在研發過程中發現日本的濃縮製程不易萃取或保留藥材中揮發性成分,較適用於「湯、飲」處方,不利於「丸、散」處方,乃修正製程、配方、改善生產設備,或在特定處方中添加藥材粉末以保處方特性功能,差異化日本漢方之製造與臨床應用。許博士期許現代中藥製劑應賦予更多科學化管理,包含栽培、生產、品管、功效、臨床驗證及推廣教育,而不限單複方、濃縮或傳統製程,並稱之為「科學中藥」,後成為臺灣現代中藥製劑的代名詞。
 
《新醫藥週刊》創刊於1965/8,發行人兼社長許林磮女士於創刊號中指出,「服務為人生最大目的」,醫藥界更肩負保護國民健康的神聖使命。隨著醫藥從「治療」邁入「預防」的新階段,她深信預防勝於治療,必須藉由輿論宣導與報導,推動大眾健康觀念。同時,《新醫藥週刊》亦以介紹國際醫藥新知、傳播最新中醫藥資訊、呈現醫藥界發展、分享先進醫療方法與藥物科學研究成果,冀望成為中醫藥與新醫藥界的橋樑,促進彼此交流與共同進步。新醫藥週刊出版社在1970-1991年間出版許鴻源博士的20餘本中英文著作,廣被應用於海內外的中醫藥推廣教育。
 
美國必治妥藥廠(Bristol-Meyer)於1965/11設立臺灣必治妥研究所,敦聘許鴻源博士擔任所長,從事天然物研發,設有生藥、化學、藥理等部門。1972年改組為財團法人臺灣必安研究所(Br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aiwan),專精於中草藥基礎研究、藥品研發與推廣教育。五十多年來,在天然物、本土植物與中醫藥領域累積了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協助順天堂集團內部及對外合作發表超過400篇科學論文,及開發數件人或寵物的藥品與保健產品。必安研究所的創辦源自許博士在求學過程中孕育的理想,希望以科學語言為傳統醫藥加上現代註解,讓古老智慧在新時代綻放光彩。另許博士移居美國洛杉磯後,於1976年再設OHAI,Oriental Healing Arts Institute (美國漢方醫藥研究所),並創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iental Medicine
(國際漢方醫藥雜誌),致力推展中醫藥國際化教育。
 
 聯合國在1956年發表《人口高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The ageing of populations and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報告,確定了高齡化社會的標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以上,就可被稱為「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若該比例達到14%則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並在1990年通過決議,將10/1定為「國際老年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顯示國際社會開始正式關注老年人口問題。臺灣於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並在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為了能夠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的徵兆,國民健康署在2021年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ICOPE),推動長者功能評估工作,包含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六大功能,幫助長者及早發現可能導致失能的風險因子,及早介入運動與營養等處置,以預防及延緩失能的發生。
 
面對世界人口老化,醫療保健有回歸自然的趨勢,歐美對於「替代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的態度也漸趨開放和接受,中醫藥因其獨特的醫療理論和近二千年的典籍記載,於預防疾病、治療慢性病和老年病領域備受關注。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5首度發表一份傳統醫藥的全球策略(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2005),指出傳統醫藥的使用在全球已受到普遍重視,世界上約有80%的人口採用草藥作為某種程度的初級醫療,世界衛生組織將協助會員國制定傳統醫學政策、建立傳統藥物品質及危害的資料庫,以確保傳統醫學的安全及功效。美國FDA於2004/6正式公告《植物藥新藥工業指南(Guidance for Industry on Botanical Drug Products)》,並在2015/8修正為《植物藥物藥開發:產業指導方針(Botanical Drug Development: Guidance for Industry)》,成為全球開發植物藥的重要參考規範。
 
 1997年國科會選定「製藥與生物技術」為四個國家型計畫之一,經濟部於2000年提出「中草藥產業技術發展五年計畫」,5年內(2001-2005)投入新台幣50億元,協助中草藥產業應用現代化技術進行新藥開發,促進產業升級轉型、開拓國際市場。總統府於2019年底公告「中醫藥發展法」,明定政府應致力於中醫藥發展,保障及充實其發展所需之經費。且為促進中醫藥發展,中央主管機關應每五年訂定中醫藥發展計畫,內容包含中醫藥發展之目標及願景、提升中醫醫療照護品質、提升中藥品質及促進產業發展、促進中醫藥研究發展及國際合作交流、中醫藥人才培育、及其他促進中醫藥發展事項。新冠肺炎(Covid-19)高峰期間,「臺灣清冠一號(NRICM 101)」在海內外有效緩解和治療患者病症,防止疫情擴散,更彰顯傳統中醫藥的價值。
 
實現中醫藥現代化、科學化與國際化是許博士的信念與夢想,也是順天堂一直傳承堅守的目標,此更需集眾人之力堅持向前行。「許鴻源教授中醫藥學術獎」設立於2001年,由許教授當年在中國醫藥大學任教時歷年(1962~)未領薪資,其家屬及順天堂藥廠捐助成立,獎勵從事中醫藥基礎及臨床研究。另必安研究所與臺灣天然藥物學會於2023年特設「薪萌獎」,鼓勵年輕研究人員在研討會壁報論文及口頭報告(Flash oral)之成果。2026年將迎接創立八十週年的重要時刻。自創建年代至今,順天堂堅持「順天應人」、「堅持品質因為生命價值」的信念,走過經濟起飛、產業轉型與科技浪潮,在時代更迭中不僅堅守本業,更持續創新。從傳統漢方製藥到科學中藥的推進,順天堂見證並參與了臺灣中藥產業的轉型歷程。八十年來,順天堂深信,傳統醫藥的價值,不只在於歷代醫家精奧的方劑組成,更在於對整體生命的關懷。秉承古法製藥精神,結合現代醫學科技,順天堂致力於將千年智慧轉化為符合現代需求的漢方產品,讓中醫藥不僅在臨床上與現代醫學攜手並進,更普用於日常生活保健。
 
「推廣教育」是必安研究所近年的重點工作項目,常於官網(https://www.brion.org.tw)上科普介紹中醫藥科學新知,利於相關知識的即時傳遞與回溯,並於2023年出版《必安.五十》專書,記錄必安研究所五十年來追夢的歷程與成果。2025年逢《新醫藥週刊》創立六十周年,我們將承先啟後,出版一系列科普書籍,如順天藥心八十載、科學中藥在臺灣六十年的發展與應用..;專文探討抑肝散、龜鹿二仙膠、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藿香正氣散、平胃散..等常用中藥在近年的科學研究與臨床應用;及臺灣種植的優質藥食材,如流蘇石斛、黑晶洛神、桑、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的成分與功效研究成果。此不僅是順天堂八十年歷程的見證,更是對傳統醫藥精神的一次致敬。從新醫藥週刊六十年的知識傳遞,到必安研究所五十年的科研耕耘,再到順天堂八十年的產業深耕,三者交織出一條延續傳統、擁抱創新的中醫藥發展之路。這條道路上承載著世代醫藥人對健康的承諾與信念,見證了中醫藥從地方經驗走向國際舞台的歷程。願這份由草本智慧孕育的力量,繼續引領我們在時代洪流中前行,為人類健康開拓更廣闊的未來。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