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方對證狀之想法與實際治療

1984-08-01 146

1984年8月初版

序文   許鴻源

疾病之治療有對症療法與原因療法,對症療法係針對病患個個症狀之治療,原因療法係搜求病因之治療。現代西醫的方法是以客觀態度,首先確立病名,即西醫所謂的「症」,乃著重於病名的診斷與局部的治療,重視診斷學,常使用單一藥品,或其複合製劑。中醫方法在確立療法原始,即著重原因療法,用主觀的方法著重病人之痛苦及全體情形,不需要病名即可治療,重視治療法,即中醫所謂「證」,常用天然藥草及天然物質,並常配成方劑使用,中醫常用處方經常是八~十二味藥合併而成,中醫叫做方劑,並用炮製方法,配合藥方等,均甚重視對人體之危害。

大阪大學澤瀉久敬教授在其講演「漢方醫學與哲學 」中論及「原因與對症療法」謂:漢方療法係全身的對症療法,其治療為治本的原因療法,並稱漢方醫學對每單一症狀不大重要,最重要係「症候羣」,上述全身的對症療法,即在日本漢方文獻時常出現之所謂「隨證療法」。

日本已故漢方權威,大塚敬節之《著作集》第三卷治療篇說明「隨證療法 」實例如下:

患者為六十五歲男子,一個月前感冒繼而發微熱,咳嗽不止,尤以在夜間較厲害,不能睡眠,最近有便秘,食慾不進,日日消瘦等情形,西醫診斷為支氣管炎,投與止咳藥、胃腸藥、緩下劑,晚上投催眠藥方,並打葡萄糖針等對症療法,但病狀並無改善,而來求診。患者脈浮大,但弱,舌稍乾燥,並有淡白苔,診察中也常咳嗽,腹部欠乏彈力,臍上有動悸,但無壓痛。

本患者投與「竹茹溫膽湯」,大塚氏認為患者係竹茹溫膽湯症。漢方療法係診斷患者時觀察所出現之各種症狀,包括血色、營養、脈、腹、舌等的總合來判斷應使用何種方劑可治癒。竹茹溫膽湯出現在明代(1615年)《壽世保元》之著名處方,《萬病回春》亦有引用,其記載稱:「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熟不退,夢寢不寧,心驚,恍惚,煩躁痰多,不眠者」。本藥方係在諸熱性病經過中,餘熱不散,熱於胸中鬱滯而生痰,因此易驚,心亢進,發生不眠時用之,故此種療法,漢方醫學稱「隨證療法」。

大塚氏認為患者吃西藥後有便秘和食慾不振,可能係西藥的副作用引起,停止服用西藥後咳嗽劇減可安眠且大便快通,並食慾增進,故隨證療法係全身療法,不能單用一、二症狀來斷定,大塚氏有一名言云:「漢方療法不是醫病,是醫人」。「竹茹溫膽湯」乃常用處方,係「二陳湯」之加味方,其中半夏、枳實、生薑、陳皮、桔梗均有祛痰作用,竹茹清解痰火;黄連清涼心熱;柴胡解肝膽熱;人參、茯苓、香附子有補脾順氣作用。故本方不是用於急性病之初期,而是用於肺炎、支氣管炎、感冒等,病狀可延長、體力消耗、神經過敏、不眠、不安、咳嗽、食慾不振為主訴時使用。古人認為膽冷時會不眠,所謂膽非內臟之膽,係一般所謂膽力、膽量之膽。

近年來由於現代醫學之進步,帶給人類舒適生活,延長平均年齡,但儘管醫學進步快速,目前無法治療的疾病仍然很多,例如癌症、膠原病(結締組織疾病)、再生不良性貧血、多發性硬化症等。至於引起這些病的原因,大部份起於藥害、食害與公害等。

而現代醫學對此束手無策,尚無適當完全治癒之方法,在西醫屬難症,中醫亦屬不易治療之症,但中醫方法有西醫方法所沒有的理論,例如「虛」要「補」,「實」要「瀉」之促使身體恢復平衡外,另有「血」、「水」、「氣」、「胸膈苦滿」等理論,有時應用以上之理論,有很多難症便可以用中醫方法來治癒。

著者有鑑於此,自六十六年五月二日第六一一期開始在新醫藥週刊,連續發表「漢方對疑難症之治療」,至今已有百柒拾餘篇,內就各種疑難症中西醫之看法,中醫對各種疑難症之治療及日本漢方臨床家對疑難症之治療,作有系統之介紹說明,並先後彙集由新醫藥週刊出版成冊,其項目如下:

第一輯:主要為血液、肝、膽、腎、代謝系統,麻痺及痙攣等五十病症。
第二輯:主要為各種癌症二十三種。
第三輯:主要為循環器病、皮膚病、五官病等五十種。
第四輯:主要為婦產科、完科、急腹症及其他等五十種。
 

然中醫治療中,最重要之項目係「證狀」(症候),中醫用證狀來確立治病方針,不需要病名,但必須了解證狀始能對治療有幫助。由以下各篇開始,將在本書中,就每一種證狀對中西醫學之看法及理論,古方及後世方對各種證狀之治療,及漢方界權威學者對每一種證狀之建議,作一系列的介紹。

本書如能溝通「中西醫學之觀念」,進而對實際治療有所貢獻,將為著者所樂見,希各先進指導。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