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聰明博士在醫學會建議創設中國醫藥研究中心

1968-11-25 302

1968/11/25 新醫藥週刊第171期 第一版

杜聰明博士在今年醫學會致詞中主張:為使中醫藥科學化,應創設中國醫藥研究中心,集中醫藥專家,加强研究,發揚中醫藥國粹於光大,以增進對國家社會之貢獻,加强為國民保健而服務。各方對此反應,至為良好,並加以熱烈支持與尊重。聯合報並為此特撰寫社論,題為:「為中國醫藥的現代化呼籲」,予以鼓吹。本刊特予轉載於下,以供我醫藥界作為參考。

自從臺灣醫學會會長杜聰明博士,在最近舉行的該會第廿三屆年會,建議創設中國醫藥研究中心以來,這些日子,各方響應頗為熱烈。不僅大多數中醫師非常贊成,而且西醫師如市立中興醫院外科主任陳永福等也十分支持;尤其是內政部衛生司長張智康,更提出了具體辦法。我們認為,凡此反映,足以顯得,中醫中藥之應予與可予現代化,巳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我們也願予以鼓吹。

中醫中藥之可以與足以愈病療疾,原是不容懷疑的事實。這一事實,有二千多年的中國醫藥史作證,也有今天那麼多中醫師、中藥店之存在作證。其所以在引進了西醫西藥的近六十年來,不再為大多數人所信賴,主要原因,一如現代工商業之講求發明,創造與推銷競爭者然,西設西藥,不斷在研究試驗,推陳出新。其醫理固然日益深入淺出,容易為人所了解;其藥理也同樣求精,容易為人所信任。衡諸中醫的强调秘傳,中藥的標榜仿古,業者故示玄秘,病家莫測高深,自然難望進步了。特別是西醫的診斷治療,藉助科學工具,重視消毒衛生;西藥的提煉製造,旨在存精去蕪,服用方便,和帶於古老式的中醫中藥相較,自然能為人所歡迎。

也正因此,就整個醫藥觀念說,原不該有中醫或西藥的鴻溝之分,也不該有中藥或西藥的兩分法之別。因為且不說中世紀時代,歐洲僧侶的養氣煉丹,其醫理和我們中醫同其玄秘。即以接受摹倣西方最成功的日本論,他們對於「皇漢醫學」的研究闡釋,迄今猶始終弗褒。至於中藥,凡是稍諳國際製藥業情況者,都知道美國很多著名的大藥廠,莫不設有中國藥物的研究部門,延攬中國學者參加工作。例如中藥中的大黃、當歸等等,其精製成品發售,廣為西醫採用,巳是多年的事。

又如最近東京消息,旅日中國籍西醫張國利,經八年時間研究中藥冬蟲,發現寄生在冬蟲上的一種細菌,對肝癌和胃癌特別有效,並有三年臨床試驗的良好記錄,其所發表的論文已引起日本醫藥界的興趣和注意。

凡此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醫理藥理,無分中西,於治愈疾病者,都有它的存在價值。這正如醫生和藥品,其好壞只應以個別來判斷,不容以偏概全,一體抹煞。殺人的庸醫或密醫,有中醫,也有西醫。害人的劣藥和僞藥,中藥有,西藥也有。問題只在中醫中藥:在學理上如何解脫那一層玄秘的外衣,一如闡釋現代人所看不懂的「易經」那樣,有人去作有系統的整理和演繹。在技術上又如何揚棄那種抱守殘缺的態度,採用現代科學方法,經由研究分析,和動物試驗、臨床試驗,不只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是推陳出新,迎上時代,則中西醫藥一旦相互交流,相互發明,其有俾於全世界人類者,在整個中西文化融匯中,貢獻必然具體而偉大。

事實很顯然,只要大家觀念能够一致,問題自然歸結到具體進行的辦法。說到這一點,我們對於張智康司長所稱,幾年前他建議擴大充實敎育部所屬「中國醫藥研究所」;而未見諸實現,固然相當遺憾。但據私立中國醫藥學院院長楊燕飛表示,該院所設藥用植物園對六百多種中藥的栽培研究,頗具一點規模,則又相當樂觀。因此,我們呼籲,杜聰明博士所倡創設「中國醫藥研究中心」的建議,既已贏得中醫,特別是西醫雙方有名醫師的共同支持,甚之臺灣大學最近也成立了「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則敎育部和內政部當局,正該打總趁熱,出面號召,訂定計劃,集結過去個人零星努力成果,寬籌經費,廣羅人才,加上和外國醫藥院校廠商的合作,把中國醫藥研究真正奠定一個大規模的基礎。如是者期以十年、廿年,我們相信,現代化後的中國醫藥,必然會在國際醫藥界發熱發光。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