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化學成分與藥理研究進展
2021-04-29
951
白朮為菊科Compositae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之乾燥根莖。白朮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效,主治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狀。
白朮的主要化學組成包括揮發性成分、內酯類成分和多糖類成分,白朮根莖中揮發油含量約為1.4%,其主要成分為蒼朮酮(Atractylon)和蒼朮醇(Atractylol)等,其中蒼朮酮在揮發油中含量約為32~61%。白朮內酯是白朮中的倍半萜類成分,其主要包含白朮內酯I (Atractylenolide I)、白朮內酯II (Atractylenolide II)和白朮內酯III (Atractylenolide III)等,臺灣中藥典以白朮內酯III作為白朮藥材指標成分,其含量不得少於0.04%。白朮多糖為白朮有效成分之一,由鼠李糖、葡萄糖、甘露糖、木糖和半乳糖所組成。除了揮發油、多糖和內酯類成分外,白朮中還含有氨基酸、維生素、樹脂等其他成分。
白朮藥理研究顯示具有抗腫瘤、修復胃黏膜、抗炎鎮痛、調整水液代謝、保肝、改善記憶力、調節脂代謝、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抑菌、免疫調節、抗衰老、腦缺血再灌注神經保護等多種藥理作用。
白朮可與多種中藥配伍防治肝臟疾病(如肝功能異常、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糖尿病胃輕癱)、胃腸疾病(如便秘、腹瀉、腸道炎症、胃癌)、生殖系統婦產科疾病(如月經紊亂、妊娠惡阻、妊娠眩暈)、失眠、惡性腫瘤術後及放療後調養、卒中(中風)、感冒、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等,還有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症)、水腫、肛腸疾病、腰痛、泌尿系結石等病。
參考文獻:
- 顧思浩、孔維崧、張彤、楊駿、李玲、王冰,白朮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及複方臨床應用進展,中華中醫藥學刊,2020,38(1):69-73。
- 張曉娟、左冬冬,白朮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新進展,中醫藥資訊,2018,35(06):101-106。
- 包琦、邸莎、趙林華、仝小林,白朮臨床應用及其用量,吉林中醫藥,2019,39(5):58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