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藥並用 助腦麻兒走的更穩

6歲的早產男童因水腦合併腦性麻痺,左側肢體僵硬、步態不穩,過去必須定期施打肉毒桿菌控制下肢過度張力,否則會影響行走與復健。經過一年的四肢針灸、雷射針灸,搭配中藥調理脾胃的治療後,男童整體肌張力控制良好,跌倒次數大幅減少,已不再需要施打肉毒桿菌。母親欣慰表示,孩子走得更穩、腸胃吸收良好、過敏性鼻炎與反覆感冒也改善,身高體重持續成長,對中醫治療效果充滿信心。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 CP)是兒童常見的發展性神經疾病之一,其核心特徵為非進行性腦損傷,常因早產、周產期缺氧、腦室內出血、周腦室白質軟化症、感染或頭部外傷所致,嚴重影響孩童的動作、認知及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推動「小兒腦性麻痺中醫門診加強照護專案」,由中醫師依患童狀況進行個別化治療,並與西醫早期療育課程配合,形成整合照護模式。
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表示,此專案特色在於結合針灸、中藥、推拿、艾灸、藥浴等多元中醫療法,透過「針藥並用、通督醒腦」的方式改善體質與腦神經功能,配合西醫復健、職能及語言治療,達到1+1大於2的效果。
腦性麻痺的典型表現包括肢體高張力或低張力,影響粗細動作發展,甚至伴隨智力、語言、認知與感覺功能障礙。莊照宇指出,中醫對腦麻患童的治療可依需求靈活組合:頭皮針刺激腦區,提升神經傳導與可塑性;體針或雷射針灸改善肌肉痙攣、提升肢體靈活度;中藥調理益氣活血、化痰熄風,促進腦部循環,改善腸胃與免疫力;推拿按摩放鬆肌群,提升動作協調與平衡。;艾灸與藥浴改善血液循環、減少四肢僵硬。
莊照宇強調,雖然腦性麻痺屬非進行性疾病,但兒童大腦具有高度可塑性,早期介入治療效果最佳。中醫與西醫攜手合作,不僅能提升孩子的運動功能與生活品質,也能減輕家庭照護壓力。
他呼籲,面對腦麻兒童的長期挑戰,家長及社會大眾應及早發現、持續介入,運用中西醫整合照護,讓孩子與家庭一同看見希望,走向更穩健、健康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