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藥物新契機 助攻心血管健康防線
2025-11-01
8

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長年名列前茅,顯示心血管病變已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重要因素。雖然現代醫學在治療此類疾病上持續進步,但副作用及治療侷限仍待突破。如何在有效防治病變的同時,減輕藥物負擔、提升生活品質,成為醫學界長期關注的議題。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洪裕強在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講座中指出,傳統醫學強調「調理為本」,著重恢復人體機能平衡與氣血運行暢通。相較化學藥物,草本藥性較為溫和、副作用小,適合長期調養與慢性疾病的輔助治療。近年研究顯示,多種草藥對心血管系統具有保護作用,具「活血化瘀」、「益氣活血」及「益氣通脈」功效的藥材,在臨床上對冠心病、心肌梗塞、病毒性心肌炎及血管狹窄等疾病皆展現助益。
常見具有心血管保護功效的藥材包括黃耆、當歸、川芎、丹參、紅花、三七、葛根、山楂與刺五加等。這些藥材能促進缺血心肌血液灌流、減少自由基傷害,幫助心肌功能恢復。其中,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組成的「生脈飲」,以及「炙甘草湯」等經典複方,已被證實可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後的心律不整發生率,並縮小心肌梗塞範圍,展現抗氧化與穩定心律的效果。
藥理研究進一步發現,黃連所萃取的成分黃連素(小檗鹼)可有效降低血管再狹窄的復發率,其主要機制為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並活化抑制細胞生長的基因,同時降低促進細胞生長蛋白的表現量。這項研究成果為動脈硬化與血管修復帶來新契機,也突顯傳統藥物在現代醫學應用上的潛力。
此外,以黃連為主要成分的「黃連解毒湯」,經實驗證實能增加腦部血流量、改善記憶力,對預防及輔助治療老人癡呆症具潛在功效,同時兼具清熱解毒作用。不過,洪裕強院長提醒,黃連性寒,不宜過量,建議每日用量以三錢為限,並應依病情逐步減量,以免損傷脾胃。
整體而言,傳統藥物在缺血性心臟與腦血管疾病防治中,透過改善血液循環、調節氣血、抗氧化與抗發炎等多重機制,展現穩定而安全的輔助療效。隨著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的深入,其科學基礎與應用價值將愈加明確,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溫和的健康解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