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補腎疏肝 孩子轉骨期不可錯過


孩子的身高一直是家長最關心的話題,但專家提醒,成長不只是「長高」,更是身心全面發展的過程。現今許多兒童普遍存在飲食不均、運動不足、晚睡及升學壓力過大等問題,導致肥胖、性早熟、體重過輕、身材矮小或發育遲緩等狀況。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師莊孟臻表示,身高受多重因素影響,其中遺傳約占七成。一般來說,男孩的遺傳身高約為父母平均身高加 6 公分,女孩則是父母平均身高減 6 公分。不過,成年身高並非完全等於遺傳身高,仍可透過骨齡檢測與持續追蹤來預測。醫師建議,孩子在6~ 8歲起就應定期監測生長發育,以便及早發現問題。
正常情況下,4 歲到青春期前,孩子每年可長高約 4 至 6 公分。女生大約在 10 歲、男生約在 11.5 歲進入青春期,進而迎來第二次成長高峰,也就是俗稱的「轉骨發育期」。莊孟臻指出,若孩子在成長上出現異常,除了西醫檢查治療,也能輔以中醫協助。
中醫認為,生長發育與腎、脾、肝關聯最深。「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與青春期賀爾蒙分泌密切相關;「脾」為後天之本,掌管消化吸收、氣血化生;「肝」則主疏泄,確保全身代謝功能正常。臨床上,中醫治療會依個體情況,透過補腎、健脾、疏肝的方式,結合中藥、藥膳、針灸、艾灸、雷射針灸或穴位按摩等手段,幫助孩子調整體質。
莊孟臻提醒,性早熟或骨齡超前的孩子必須謹慎使用中藥,避免因補過頭而讓生長板提前閉合,影響成年身高。臨床上,還可透過穴位刺激輔助長高,例如「湧泉穴」有助啟動腎氣循行,可用跳躍或按摩方式刺激;「身柱穴」則能提升陽氣、調整體質,常以艾灸或推拿方式活化。
除了醫療介入,日常生活習慣同樣重要。飲食應多攝取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D,少吃高糖高油食物;運動以跳繩、慢跑等跳躍運動為佳;作息則建議晚上10點前入睡,因為深夜11點至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家長也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協助他們學習紓壓與抗壓,保持愉快心情,才能讓孩子在身高與身心發展上都更健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