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秋燥「嘴破」 多補水多吃蔬果

2025-10-01 16

在白露過後,氣候趨於乾燥,雨水逐漸減少,萬物進入由盛轉衰的階段。隨著秋分到來,晝夜等長、陰陽相半,這不僅是季節轉換的重要節點,也是養生調養的關鍵時刻。此時人體容易受到「秋燥」影響,不僅呼吸道與腸胃道容易受影響,口腔與咽喉也一樣深受困擾。若此時水分攝取不足,一旦受到病邪侵襲,就容易上火發炎,導致口舌生瘡,帶來「疼在嘴裡口難開」的痛苦。

宜蘭新悅中醫診所副院長楊雅心指出,「上火」是日常生活常見的症狀,可分為「外來之火」與「內生之火」。外來之火,多因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入侵而引發;內生之火,則常因人體代謝過盛、產熱過多所致。常見表現包括面色潮紅、眼睛紅赤、口乾舌燥、牙齦腫脹、口腔潰瘍、煩躁失眠、鼻出血、便秘及舌紅苔黃等,皆屬於熱症範疇。

口腔潰瘍俗稱嘴破,尤其在秋燥時節高發。患者口腔黏膜會出現一至數個小潰瘍,伴隨灼熱與刺痛感。一般人在短期內可自行痊癒,但若免疫力較差,往往會反覆發作,潰瘍數量增多,甚至說話、吃飯、喝水皆疼痛不堪。楊雅心提醒,若潰瘍持續超過一個月仍未癒合,應及早就醫檢查,避免與口腔癌混淆,因長期慢性刺激可能增加癌變風險。

至於日常飲食,除了避免辛辣燥熱,建議選擇清淡飲食並保持水分充足。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可補充維生素C與B群,有助提升免疫力與促進口腔潰瘍癒合。其中,番茄富含茄紅素、維生素B群與維生素C,每日適量攝取,不僅能預防嘴破,對已出現症狀者也有修復作用。

此外,善用寒涼性食材也能幫助清熱降火。像絲瓜、西瓜、薏仁等,都有清熱祛火的功效,適合在秋分後氣候乾燥時攝取。若能搭配高纖維飲食,還能幫助腸胃蠕動,預防因秋燥造成的便秘。

楊雅心強調,秋分是一年之中陰陽平衡的轉折點,養生應順應時節,重視水分補給與飲食調養。唯有做好基礎保健,才能避免秋燥上火帶來的口腔不適,讓身心在秋季平和順暢。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