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藥併用之檢討


1987年1月初版
菊谷豐彥 著
許 鴻 源 譯
序 許鴻源
我國及東南亞地區,對於疾病之治療有採用西醫方法,亦有用中醫方法。西醫方法是以客觀的立場,首先確立病名,即西醫所謂的「症」,再予以治療,即著重於病名的診斷與局部的治療。中醫方法則注重病人的痛苦,即其所謂的「證」,不需病名就可用主觀的方法綜合治療。故知西醫重視診斷學,中醫重視治療法,二者雖同為減輕病人的痛苦,但其理論及治療方法完全不同。此外,前者係使用純化的藥品,後者則運用各種草藥及其他天然物質。
西洋醫學在一八五八年,由德國病理醫師威氏(Rudolph Virchow)開始細胞病理學,至今一百餘年,確有長足之進步,但仍有很多疑難症,例如:癌、AIDS、急性肝炎、血友病等病困難治療,其理由大部分由環境污染、食品添加物及藥品本身之毒物引起。據美國統計,疾病之近百分之二十係由西藥本身引起的,所以近年來,為著保持健康,趨向使用健康食品或中藥製劑。
中國醫藥在一八〇〇年前,張仲景所著《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本書,已確立治療方法,其治療以注重身體之平衡,陽或實要瀉;陰或虛要補之原理,及提高對疾病抵抗力量(中醫稱扶正)。中醫藥注重身體全體的情形,由身體之證狀,已有相應之處方可以治療。
一九七二年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大陸,介紹針灸麻醉到美國以後,美國漸漸對中國醫學重視,現有二十五所以上正式立案的學校,針灸醫師約五千至一萬人左右。又日本明治維新後,為著追求西洋醫學,在一八九五年廢止中醫師考試制度,到一九七六年,日本正式承認八十二個漢方處方在日本國家保險制度使用,現在已增加到一四八個處方,於各醫院臨床應用。現今日本醫師估計約有十六萬人,其中約百分之五十以上使用中藥方劑,大學病院或政府病院均有臨床觀察研究,在我手中就有二百篇以上之科學報告,日本藥學關係大學也對中藥之研究甚興盛,例如:每年生藥學會之論文報告,其中中藥之研究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可惜西醫人士很少知道中國醫藥,因此我們於一九七六年成立「美國漢方醫藥研究所」(簡稱O.H.A.I.)來介紹中國醫藥,已出版廿五本有關中醫藥方面的書藉及74期的〈國際漢方醫藥彙報〉,主要目的係希望中國醫藥在美國醫學界有公平之評價,以便發揚中國漢藥。
現代醫學並非萬能,同時漢方醫學也非萬能,其在治療上,各有得意(即易治療)與不得意者。現代醫學的難病,在漢方醫學也同樣困難,據日本藤平健博士於其著書《漢方概念》裏,將疾病分為下列三群:
A群:用漢方療法最得意、容易治療者。
B群:用漢方療法稍得意者。
C群:用漢方療法仍不得意,但與現代醫學併用時,治療效果會改善者。其病名如下:
A群:
1.寒症 2.逆上 3.常習性頭痛 4.肩凝痛 5.白內障(視力0.3以上) 6.假性近視 7.遺精 8.風邪症候群的初期 9.輕症蓄膿症 10.神經性咽頭狹窄症 11.表情肌痙攣 12.小兒之夜啼症或夜驚症 13.中等度的神經痛 14.小兒急性或慢性消化不良症 15.小兒的虛弱狀態 16.主要胃弱起因的消瘦 17.心臟神經症 18.月經困難症 19.更年期障害 20.反覆再發之慢性膀胱炎 21.面疱 22.中等度的慢性濕疹 23.比較小的腎石、尿路結石、膀胱結石 24.小兒的鼠蹊脫腸 25.輕症的內外痣核、脫肛 26.諸種良性的肉芽者 27.習慣性宿醉 28.疣贅 29.慢性便秘 30.妊娠嘔吐。
B群:
1.自律神經失調症 2.精神症 3.不眠症 4.神經性不食症 5.癲癇 6.翼狀片 7.弱年者的色素性網膜變性 8.輕度弱視 9.慢性中耳炎 10.過敏性鼻炎 11.口內炎 12.頸部淋巴腫脹 13.輕度巴西杜氏病 14.肝斑 15.女子顏面黑皮症 16.尋常性白癜風 17.慢性莓麻疹 18.中等度以下之肥滿症 19.良性特發性高血壓症 20.輕度動脈硬化症 21.肩腕症候群 22.急性、慢性支氣管炎 23.支氣管及心臟性喘息 24.輕度心臟弁膜症 25.靑年的特發性氣胸 26.青少年的特發性腎出血 27.腰捻挫 28.腰痛 29.輕度子宮筋腫 30.掌蹠膿胞症 31.輕度乾癬 32.骨膜炎、骨髓炎 33.輕症急性或慢性蟲垂炎 34.輕症肺氣腫 35.輕度狹心症、心筋硬塞症 36.肋骨、其他骨癆 37.急性、慢性胃炎 38.慢性胃腸炎 39.急性肝炎 40.非活動性慢性肝炎 41.急性腎炎 42.輕症腎病 43.輕症關節炎 44.中等度以下的急性、慢性風濕症 45.輕症的胃、十二指腸潰瘍 46.中等度以下的貧血 47.膽石症 48.雷那德氏病 49.特發性脫疽 50.輕症糖尿病 51.乳腺症 52.前立腺肥大 53.老年精力減退。
C群:
1.中等度以上的慢性腎炎 2.中等度以上的肝炎 3.中等度以上的慢性關節風濕 4.蓓結特病 5.葡萄膜炎 6.綠内障 7.鞏皮症 8.全身性膠原病 9.乾癬 10.腎囊胞症 11.中等度以上的肺氣腫 12.中等度以上的糖尿病 13.血小板減少症 14.惡性貧血。
若用西醫方法難以治療,而用漢方方法却可以治療,其原因何在?
此乃因為漢方治療理論中,除「虛」要「補」,「實」要「瀉」等使身體恢復平衡外,另有西醫所沒有的「血」、「水」、「氣」的理論,故始能兩種合併使用,對減輕病人的痛苦必定有很大的幫助。
余有鑑於此,遂在〈新醫藥週刋〉連續發表各種疑難症之治療,至今已有一七〇餘篇。共分四冊,已由〈新醫藥週刋〉出版。
又為了解答證狀之想法,出版《漢方對證狀之想法與實際治療》一書,可供參考。
好友菊谷豐彥博士,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一九六六年獲得東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其主論文「膠原病之細胞的檢討」。歷任日本有名三樂病院內科主任,現任日本東洋醫學會理事、厚生省中央藥事審議會委員、昭和大學兼任講師、〈現代東洋醫學〉雜誌主編、日本東洋醫學會漢方保險診療指針編輯委員會委員長、菊谷醫院院長等職。
菊谷博士精通中西療法,並經常在日本各有權威雜誌中發表科學文章,受日本醫學界之重視,他以長久臨床經驗著作《西洋藥と漢方藥との併用についての考察(西洋藥與漢方藥併用之考察)》一書,對中西藥治療之界限有獨特之見解。經原著者之同意,將此書翻譯成中、英文,內文中之處方解說,由我加添解釋,以便使讀者更了解方劑之運用。
本書如供中西醫師之臨床醫學應用,實有參考之價值,本書之編輯、校對蒙王士彥先生和王秀姿小姐之協助,特此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