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忽停恐釀意外 中醫介入改善病竇症候群
2025-09-15
37


50歲的葉先生某天下班後跑步時,突然感到眩暈並昏倒,被緊急送往醫院治療,檢查顯示為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檢查發現心跳過慢,且每天都有多次心搏停止。出院後,葉先生規則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經常感到心悸、眩暈及呼吸困難。心臟科醫師建議植入人工節律器,因顧慮生活受限,轉而尋求中醫診治。
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辨證其為心腎陽虛、氣血不足,處方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與生脈散加減,並搭配藥膳、生活型態與運動量調整。治療兩個月後,葉先生的症狀明顯改善,再次檢查心電圖時,已未出現心搏停止,心率從每分鐘50次提升至58次。經心臟科醫師評估後,暫時無需裝置人工節律器。至今近一年追蹤,已恢復正常生活與運動,未再發生心臟不適。
許堯欽指出,對多數症狀明顯的病竇症候群患者,西醫常建議植入永久性人工節律器,以避免突發心臟停搏的致命風險。但節律器並非「免死金牌」,患者仍需注意手機干擾、強磁場影響等使用限制。相較之下,中醫治療可作為輔助方案,特別適合對節律器有疑慮或裝置後仍感不適的患者。
他進一步說明,根據臨床觀察,多數病竇症候群患者屬於氣血虧虛、心陽不振或腎陽虛弱體質,少部分則因痰熱瘀阻導致心脈不利。透過補氣養心、溫腎助陽、清熱化痰逐瘀等方式,結合生活、飲食與運動調整,能提升治療效果。在排除重度心臟瓣膜病變、嚴重心衰竭、尿毒症或反覆腦中風等患者後,治療改善率可達七成以上,部分患者甚至可不需裝置人工節律器。
病竇症候群是由心臟節律中樞「竇房結」功能退化所引起,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臨床症狀包括心悸、頭暈、疲倦、胸悶、突發暈厥,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心電圖常見竇性心搏過緩、竇性停搏或竇房傳導阻滯,有時伴隨快慢不均。當心搏過慢時,腦、心、腎等重要臟器供血不足,可能出現黑矇或暈厥;若在騎車、開車或爬樓梯時發作,恐釀成嚴重意外甚至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