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與體質有關 從內調理才是根本之道


當濕疹成為「抓也不是、不抓也難受」的煩惱時,不少患者向醫師求助:「為什麼我的濕疹擦藥也沒用?一癢就忍不住抓,抓破又流湯,怎麼都好不了!」這種反覆難癒的情況,其實在中醫門診中屢見不鮮。新悅中醫中醫師陳威震表示,濕疹不只是單純的皮膚問題,它往往反映出體內的失衡。若未從根本改善,長期下來不只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導致失眠、情緒焦躁,甚至影響自信心。
陳威震指出,從西醫角度來看,濕疹屬於皮膚炎的一種,常見症狀包括紅腫、脫屑、劇癢、水泡與皮膚滲液結痂。引發原因則多樣,如過敏體質、環境刺激、氣候變化與情緒壓力等。中醫則將濕疹稱為「濕瘡」,認為發病與風、濕、熱三邪有關,尤其當脾胃虛弱、體質偏虛時,更容易成為濕疹的溫床。
陳威震說,中醫強調「辨證論治」,會依據患者體質與病程長短進行個別化調理。像是濕熱型濕疹,多伴隨皮膚紅腫滲液、口苦尿黃;而脾虛濕盛型患者則經常感到疲倦腹脹,皮膚紅癢卻滲出不多;至於慢性濕疹常見的血虛風燥型,則會出現皮膚乾燥脫屑、瘙癢甚至流血,尤其在冬季特別明顯。根據不同體質,中醫會選用如龍膽瀉肝湯、胃苓湯、當歸飲子等方劑,配合針灸或外敷藥物,從內在體質著手,達到內外兼治、標本同調的效果。
除了藥物治療,日常保健與生活調整同樣關鍵。透過按壓曲池、血海、三陰交與足三里等穴位,有助清熱解毒、祛濕止癢,進一步改善體內失衡。而飲食方面應避免辛辣、油炸與海鮮等刺激性食物,並可多攝取如薏仁赤小豆湯、茯苓山藥燉雞等健脾去濕的食療。規律作息與穩定情緒也是防止濕疹惡化的關鍵,建議避免熬夜與過度壓力。同時保持皮膚濕潤、避免抓癢,也有助於減少傷口與感染風險。
陳威震提醒,濕疹看似是表面的皮膚症狀,實則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若一味依賴外用藥物壓制癢感,而忽略了體質調整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往往難以真正根治。透過中醫從體內調理,配合生活管理,才能跳脫「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惡性循環。給肌膚多一點耐心,也給身體一個調整的機會,找回健康與自信,從根本改善濕疹反覆發作的困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