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邪扶正治腎炎

1988-10-31 86

1988/10/31 新醫藥週刊第1211期  第四版

文  馬光亞

首先,我解釋「邪」和「正」的意義:「邪」是指疾病,「正」是指人身的元氣,一個人的身體,染了疾病,如果很嚴重,便叫「邪盛」,如果身體因疾病而衰弱,便叫「正虛」。

今天,是談腎臟炎,記得曾有人問:「中醫治腎臟炎,用什麼密方消除蛋白尿?」答:「我們治腎臟炎,可以很快使蛋白消失,但不是用什麼密方,而是看病情如何,辨證治療,蛋白尿自然沒有了」。

急性腎臟炎的治療,要著重「除邪」,它是感染什麼「邪」發生的呢?

無非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因六淫之外邪感染,而發生咽喉炎、急性扁桃腺炎、膀胱炎以及小兒化膿性皮膚等…疾病,此時,檢查尿液,發現蛋白尿、紅血尿、白血球等,便認定是腎臟發炎了,蛋白尿高的,嚇壞了人,怎麼治也除不掉。我們認為,蛋白尿的發現是病邪產生的結果,治療要針對病因,六淫之邪用藥,除去病邪、蛋白尿、紅血球、白血球就消失了,如果只注意治蛋白尿,是倒果為因,決不會有好的療效。

急性腎臟炎,病邪是因於風寒的,常見面腫、肢節酸楚、畏寒等證狀,可用越婢加朮湯加防風、蘇葉、杏仁、茯苓等藥治其風寒;因於濕的,常見身倦重,膚腫足腫、大便溏薄等症狀,可用藿香正氣散、藿朴夏苓湯、五苓散、大小分清飲加減治其濕;因於熱的,常見口渴、尿少、身熱肢腫等證狀,可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加減治其熱;因於火的,常見腰痛、口渴便秘、小便短赤、莖中熱痛等證狀,可用導赤散、八正散加減治其熱。此外,暑邪、燥邪也可引起腎臟炎,可按病證除其暑與燥之病邪,其方可從暑門燥門中求之。

慢性腎臟炎的治療,要著重「扶正」,急性腎藏炎,失治或誤治,久而不癒便要變成慢性腎臟炎了,因為病程過久,或多服了利尿劑,蛋白質流失太多,患者的元氣大受損傷,便成「正虛」的證候了。此時的治療,非「扶正」不為功,只有扶正方能使蛋白尿漸漸消失。

怎樣「扶正」呢?患慢性腎臟炎的,有的是脾虛,有的是腎虛。

甲、脾虛的:四肢倦重,腹脹膚腫,胃呆納少,食後飽滿,腹瀉稀水,甚至完物不化,宜選用實脾飲、理中湯、參苓白朮散加黃耆、芡實、補骨脂、菟絲子等藥;虛甚者嫩母雞、鯉魚燉湯常吃。

乙、腎虛的:(一)腎陽虛,腰酸肢冷,面色㿠白,小便少或清長,水腫反覆遷延不退,腰以下為甚,口泛清水,舌淡白,脈沉遲細,宜牛車腎氣丸加補骨脂、杜仲、菟絲子等味;(二)腎陰虛,頭暈耳鳴,咽乾少寐,眼澀視糊,面赤盜汗,血壓升高,舌質紅少苔,脈浮數無力或弦細,宜用杞菊地黃丸或一貫煎、左歸丸加減治之,正氣恢復了,腎臟炎即癒。

(本文摘自77年3月13日在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舉行腎臟病研討會:演講要旨集)

 

作者簡介

馬光亞(1914/11//1~ 2005/9/1)生於湖南湘潭縣,自幼愛好文學及書畫,15歲隨湘中名醫彭文彩習醫,1947年參加中醫師考試,正式步入岐黃之途。1975年被中國醫藥藥院聘為教授,後任中醫學主任、中國醫藥學院副院長等職。著述頗多,如《中醫診斷學》、《中醫外診法》、《臺北臨床三十年》正續集、《溫熱病新解》、《臨床辨證與經驗實錄》等,對中醫學術有重大貢獻。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