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觀點看中暑 消暑清熱也要顧脾胃

2025-08-01 229

隨著大暑節氣來臨,中暑成為夏季常見的健康警訊。中醫師柯柏任指出,所謂「中暑」在廣義上其實包含多種熱傷害,如「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與狹義的「中暑」。當人體無法有效調節體溫、核心體溫超過攝氏40度時,就可能引發中暑,嚴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

從中醫角度來看,中暑被稱為「傷暑」,依病因與症狀又可區分為「陽暑」與「陰暑」兩種。

陽暑是由於高溫環境下暑熱外邪侵襲,導致體內陽熱亢盛。患者常見發熱、多汗、頭痛、口渴等症狀,並因汗出過多而氣隨汗脫,出現倦怠、四肢無力、頭暈、噁心等表現。

陰暑則多見於夏季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經常沖冷水澡,或大量食用冰品、冷飲,致使風寒濕邪侵襲,脾胃運化失調,進而出現頭痛、微熱少汗、四肢痠軟、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

除了外感暑邪之外,夏季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自主神經與內分泌功能過度活躍,也容易誘發「內火」,進而造成所謂「上火」現象,如口破、喉嚨痛、便秘、煩躁等症狀。柯醫師提醒,雖然一年四季皆可能上火,但夏季氣候炎熱濕重,特別容易讓人體失衡產生內燥,因此格外需要消暑清熱。

預防中暑,除了適當補充水分,也建議多攝取當令蔬果。如番茄、西瓜、梨子、檸檬、冬瓜、苦瓜、絲瓜等,皆為涼性食材,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暑的作用,且富含維生素C,還有美白效果。正值「大暑」節氣,盛產的牛奶鳳梨果實飽滿、水分豐富,也是夏季消暑聖品。

不過柯醫師也提醒,中暑者多伴隨脾胃虛弱體質,若攝取過多寒涼食物,反可能傷及脾陽,造成寒濕內滯,進一步引發腹痛、腹瀉等腸胃不適。因此,消暑也需因人而異,適量為宜。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