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高溫如烤蕃薯 「酸甘化陰」療法抗暑熱倦怠


台灣今年入夏後高溫不斷攀升,氣象圖上紅通通一片,宛如「烤蕃薯」般燒灼全台。隨著小暑節氣的到來,炎熱天氣讓不少民眾出現倦怠、昏沉、食慾不振等症狀。
朴子醫院中醫師李昌諴博士指出,夏季暑氣當令,人體容易出現氣陰兩傷、脾胃功能失調的情形。許多病人反映整天精神不濟,伴隨口乾咽乾、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甚至夜間失眠、心悸等症狀。針對這類夏日常見的陰虛體質不適,李昌諴建議採用中醫的「酸甘化陰」療法,幫助身體生津止渴、滋陰潤燥。
酸甘化陰是指藉由攝取帶有酸味與甘味的食物或藥材,來幫助體內陰液的生成與保護,進而達到潤養身體、舒緩暑熱不適的效果。像是烏梅汁、楊桃汁、洛神花茶及乳酸飲品,皆為夏日常見且實用的酸甘飲品,能有效滋陰生津、安神定志,深受患者喜愛。
食物方面,適合陰虛體質者的酸味食材包含烏梅、山楂、桑椹、葡萄、橄欖與醋;甘味食材則推薦甘蔗、蓮子、芡實、大棗與小米等,既養胃又不生熱。常用的中藥材中,具有酸性的如五味子、山楂、烏梅與麥冬,甘味藥材則如人參、黃耆、阿膠與甘草等,都能適度調理體質、幫助身體平衡。
除了內服藥膳與飲食調整,李昌諴也提醒,夏季養生宜配合外治法以事半功倍。透過穴位按摩如中脘、天樞、脾俞與足三里等部位,可強化脾胃功能、促進食慾;若出現暑濕阻滯的情況,也可搭配肩背部刮痧,促進經絡暢通、改善氣血循環;另可依體質使用健脾理氣的針灸療法,透過內關、中脘等穴道,緩解腸胃不適、穩定情緒。
朴子醫院中醫科提醒民眾,炎夏期間更應重視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平時應避免暴飲暴食與過度飢餓,飲食宜清淡、不油膩,遠離生冷與辛辣食物,並多攝取山藥、蓮子等健脾補氣食材,有助於腸胃機能正常運作。
在炎熱難耐的夏日,從飲食、生活到穴位調養多方著手,不僅有助緩解常見不適,也能提升整體體質,是現代人對抗暑熱、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