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難言之痛 從根本調理重拾輕鬆人生


俗話說「十男九痔」,其實女性也常為痔瘡所苦。只是礙於難以啟齒,不少人往往選擇默默忍受,直到病情惡化才求醫。新悅中醫宜蘭分院中醫師陳威震指出,長時間久坐久站、飲食失調、排便習慣不佳等,都是引發痔瘡的重要因素。而中醫在治療痔瘡方面,透過體質辨證、內服中藥與外用調養,有其獨到療效。
從中醫觀點來看,痔瘡的發生與脾胃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密切相關。脾胃若虛弱,無法正常輸布水濕與營養,易致局部瘀血、濕熱下注,進而形成痔瘡。因此,治療上強調健脾養胃、促進氣血流通,藉以改善病因。
痔瘡若有紅腫熱痛現象,常屬濕熱下注,可選用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藥材,如黃連、地黃等,以緩解炎症與腫痛。若症狀反覆出血、伴隨脹痛,則應加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例如使用丹參、桃仁、紅花等中藥配方,並搭配穴位推拿,如承山、長強與次髎穴,促進肛門周圍氣血循環,加速恢復。
除了藥物調理,日常生活的配合同樣重要。飲食方面建議多攝取高纖蔬果,如芹菜、菠菜、香蕉及蘋果,有助於腸道蠕動,預防便秘;並避免辛辣、油炸與酒類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發炎情形。每天攝取足夠水分,約2000至2500毫升,也有助維持排便順暢。
規律的排便習慣亦不可忽視。過度用力、長時間蹲廁都可能誘發或惡化痔瘡;若有嚴重便秘問題,應在中醫師指導下調整脾胃,或選用溫和通便的方法改善。此外,長時間久坐或久站者,應適度活動身體,可透過散步、太極或八段錦等運動促進氣血流動,減少靜脈壓力。
陳威震也建議,每日可進行40˚C溫水坐浴約10~15分鐘,有助於緩解局部疼痛與腫脹,促進血液循環。平時應保持肛門清潔乾燥,避免過度搓洗,以減少感染風險。
他提醒,若痔瘡長期反覆或出血嚴重,應及早就醫診治。中醫治療講求「辨證論治」,依個人體質進行調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保持心情穩定、避免情緒起伏,也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正常運作,進而減少痔瘡復發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