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界力挺衛福部中藥材管理政策 人才多元產業升級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與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近日共同發聲,力挺衛福部長邱泰源及中醫藥司長蘇奕彰政策。他們強調,唯有透過制度化的方式培育中藥專業人才,方能穩定台灣中醫藥產業的供應鏈,推動整體產業升級。
衛福部於今年3月18日發布解釋令,針對《藥事法》第103條進行補充,新增規定:國內公私立大學中藥或生藥相關學系畢業生,若於在學期間修滿中藥核心課程35學分,並完成中藥販賣業藥商一年以上之實務歷練,即可向地方政府衛生局申請「經營中藥事實證明書」,並登記為中藥販賣業藥商,引起部分藥師團體的不滿,揚言於5月4日號召全國藥師發起抗議行動。
在「中藥材管理政策與人才多元產業升級」記者會,中醫師公會全聯會會長詹永兆指出,產業升級的關鍵在於人才。透過制度化的培育機制,不僅有助於鞏固中醫藥供應鏈,更能厚植台灣中藥的軟實力,推動整體產業向上提升。
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謝慶堂也表示,該解釋令並未涉及中藥調劑業務,亦未逾越藥師的專業職責。中藥商的主要職責包括中藥材基原辨識、加工炮製及儲藏管理等,這些專業內容與藥師工作範疇並無重疊。
中華中醫藥文教經貿促進會理事長朱溥霖則指出,當前西醫界面臨醫師、護理師與醫事人員人力短缺的問題,此項中藥商新規並未侵害藥師的權利,也未觸及藥師的調劑權。呼籲社會大眾勿因誤解導致中藥文化式微,反應過度只會讓中藥未來更加邊緣化。
中國醫藥大學中藥暨中藥資源學系系主任張文德說明,中藥產業鏈涵蓋從農業種植、加工製備到產品製造與行銷的完整過程,每一環節皆需仰賴專業人力。該系的128學分必修課程中,有多達51學分與中醫藥相關,另包含中藥調劑、中藥栽培、中藥產品開發與藥膳等課程,是培養中藥專業人才不可或缺的基礎。
張文德強調,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即是為國家與社會培育可用之才。中藥的學習不僅止於學分累積,更涵蓋文化素養與知識深化。唯有將中藥產業文字化、系統化,方能吸引優秀人才投入,延續中醫藥根基,提升國際競爭力,讓學生更有信心與動力投身中醫藥領域,為中醫要留住人才。
